Category: Uncategorized

职场神学是教会公共神学的开展与进路

邱君尔 | 中文神学教育延伸部助理主任 基于传统属灵观念,许多华人教会停留在二元论(属灵、属世的二分法)世界观,久久走不出这些包袱。但世界的挑战日益增加,信徒感受到社会上各种议题,如政治的混乱、种族的张力、经济的压力,伦理的抉择等,犹如广东话所说:“杀到埋身”。意思是,这些都是每一日身处其境,真真实实的挣扎。倘若信仰思考无法回应这些问题,则会显得空洞无力。借用香港语言,这是一种“离地”的信仰,远离普罗众生的真实状况,只有宗教金句口号,却不晓得百姓人间疾苦。既无用,更无聊。教会不谈公共神学,就会越发困难帮助信徒活出有影响力、可以转化世界的门徒生命。 因此,今天教会也开始探索,不仅是要关注教会内部的事,信仰也要关注回应公共世界的挑战。但不熟悉公共场域,贸然“进场”,会让教会茫然不知所措,不晓得从何下手。公共神学着重讨论信仰与处境关联性的问题,可是如果信徒需要关联的事物,距离他们本身太遥远,或者没有直接关系,那就很难建立具体的连接。公共神学常常面临实践场域的问题——“日常生活的公共场域”,往往会误以为指向社会政治性抗争性的事物。但有些时候,这些课题的确离开平民百姓一定的距离。比较困难直接参与。每个人都会面对政治变化和政策推行而受影响,但却非每一个人都有能力直接参与回应政治的议题。 哪里是与信徒生活最有关联的公共场域呢?信徒要在哪里思考与他们有关的公共议题呢?信徒要如何以信仰原则去回应面对他们自身的公共事物呢?如果信徒本身不是自己进行反思,自己回应神的旨意和呼召,公共神学也只不过是另一套他人给予的填鸭式教导。对信徒来说只是领受一套外来的思想,或者被带进一个领域,不是他自己身处其中,还是缺乏关联性。 信徒最直接的公共场域,就是职场。那里涉及了完成上帝国度以及权力、道德等伦理课题的探索。权力斗争以及伦理抉择的张力,往往在职场就能实际体验。职场更有着各种资源,可以转化世界。转化职场,就是直接影响世界。职场神学是公共神学的踏脚石,帮助教会迈向公共。职场就是公共场域,职场神学是公共神学的开展之一,帮助弟兄姐妹在日常职场生活当中“做神学”——建立信仰认知、塑造灵性、实践召命,信徒就走出了传统教会的四面墙,进入一个更大更宽广的领域,开始处境神学以及公共神学的探索。 保罗·斯蒂文斯(Paul Stevens)的全民神学和职场神学,以“信徒皆祭司“的思考作为基础,强调人人进行神学反思、人人进行属灵操练、人人落实使命呼召,帮助建立信徒进行自身处境信仰反思,因而产生每个基督徒在生活此时当下的信仰实践。因此要建构公共神学,职场神学是其中一个关键的枢纽平台。要建构职场神学,教会就必须先建构接连生活处境挑战的门训系统。这样逐渐发展,就能帮助教会一步一步让信仰关注回应更宽更广的世界。...

培养“跨族群友谊”的公共生活

张俊明牧师(博士)(学生事务主任) 引言 马国的族群问题虽未到彼此仇视,但却是处在彼此分离的关系中。我们要问:族群分离是如何形成?基督徒可如何回应? 一、把脉:马国族群关系的历史起因 这可追朔到英国殖民政府在马来半岛采取“分而治之”的统治。为了开垦的需要,英人引入大量劳工(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并以族群决定所从事的领域。如:印度人以割胶为主、华人负责采矿、马来人则负责捕鱼和种稻。这种政策将各族群被置于一种彼此疏远和隔绝的状态。独立期间,政党也以族群划分,以种族利益为诉求。再来,1970年后一系列的新经济政策(NEP),使得非马来人因被忽视而对马来人感到不满;更糟的是国家干训局 (Biro Tata Negara) 长期向马来大学生和公务员传播仇视他族的思想,使得体制内的马来人被种族主义所渗透。 二、抓药:应对族群分离之道 我们要如何回应这社会议题?或许这需要谈论基督徒的“公共生活”,并以建立跨族群的友谊作为的社会参与。 (一)建立跨族群友谊 友谊是一种特别的情感,可在非血缘性和非本能中生出一份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的兄弟情!友谊不但能减缓张力与冲突,也是化解争端的良药。如何建立友谊?友谊总是在社群生活中感情被建立起来。在社群中的好行为(倾听、关爱、拜访或服务)能够赢得友谊。没有与其它种族的族群生活就不会有跨族群的友谊。 (二)投入让陌生人成为朋友的“公共生活” 参与公共并不一定是投入政党的活动。参与跨社群的生活即是一种公共生活。容纳他者在场的生活即是公共生活。若说私人生活是指向亲密和隐私的生活,而公共生活就是让陌生人加入的生活。对基督徒而言,公共生活的要旨是以“款待”(Hospitality)、欢迎他者的生活。圣经中“款待”的意涵是对陌生人的爱(love for strangers)。神呼召祂的子民要款待陌生人——包括孤儿、寄居者、穷人、寡妇等(申 10:18-19)。 总结: 公共生活可被视为一种灵性操练。正如巴默尔(Parker J. Palmer)所言:公共生活是灵性经验的舞台:上帝在这环境中向我们说话,形塑我们的心灵,这是在私人领域中无法经验的。缺乏公共经验,意味我们无法在生活中经历上帝话语的完满丰盛。 马国教会应恢复“款待”美好的职事——培养“跨族群友谊”的公共生活,以此作为基督徒回应族群分离的信仰(公共)见证。  ...

在后疫情时代作主门徒

吴慧芬博士 | 教务主任 二零二零年爆发的全球新冠疫情,至今继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作息,包括如何建立教会、造就信徒、推展事工和开办神学教育。在后疫情时代作主门徒,一些过去惯用的模式,或许需要调整和再思。 从“工厂”到“家庭”的门徒装备模式:训练基督精兵的“工厂”强调人力多、效率高。神学院和教会并非在训练千篇一律的机械禾场工人,我们是在培育有生命和有思想的上帝儿女。敬虔的基督徒也需要照顾心灵的需要以及精神的健康。我们接触受疫情侵袭的受伤心灵,必须晓得适时给予慰问,而不只是一味强调表现和效率。弟兄姐妹需要多一些的鼓励和安慰,多一点的同理和谅解。总而言之,我们都需要像“家人”一样,彼此爱护和支持。 检视“大”、“多”、“快”的着重:疫情之后,教会出席人数滑跌,事工恢复得缓慢,加上实体活动的思考模式有转变,我们或许不能再强调“大”(设备超越、巨型阵容、声势浩瀚)、“多”(数量多、人数多、活动多)、“快”(强调效率、看重成绩),而是强调实际用途、质量和健康。受伤的兵士还没有处理好伤口、还没有得到痊愈,就还不适合上场打仗。我们不因为事工活动的需要,以及对效率的看重,就妥协弟兄姐妹的身心灵的健康。疫情给我们的体验:“小”不一定差劣,“多”未必等于好,“快”有时欲速则不达。 采用“生命化”而非“事工化”的服事:教会的事工经常会在例行公事之下变成枯燥且事工化,但是生命化的接触会滋润同工伙伴的关系。我们需要培养有真诚对话、花时间聆听、有意义陪伴的服事文化。我们聚在一起,不要只一味谈事工和活动;也不要只有开会讨论事工才能把我们召集在一起。营造多一些享受生活、享受团聚的气氛。生命接触生命,才能影响生命。我们的脚步会慢下来,我们的感官才有机会接触人心灵的需要;传福音工作也不再只看重布道人次,而是看重有深度的生命接触。 疫情给我们很多生命的反思,以上只盼分享一二。...

Growing As Christ’s Servant

Rt. Rev. Thomas Low (Bishop, Lutheran Church in Malaysia) Martin Luther once said that the “deepest work of God is often found in the opposite.” Luther was pointing out the fact that the ways of God is not the ways of man and often, God’s deepest work in the...

A Great Shepherd and Teacher -Rev. Dr. Wong Tik Wah

A Great Shepherd and Teacher-Rev. Dr. Wong Tik Wah Le Hui Yi ( Faculty-in-Development) Rev. Dr. Wong Tik Wah was a faithful servant of God. He w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shepherd and teacher in my life. If late Rev. Yip Kwak Hoong was Rev. Tik Wah’s mentoring teacher who...

忆 · 良牧恩师——黄迪华牧师(博士)

忆 · 良牧恩师——黄迪华牧师(博士) 李慧仪(储备讲师) 黄迪华牧师(博士)是忠心的神仆,是我生命中极重要的良牧恩师。迪华牧师牧者情怀的启蒙老师若说是叶国雄牧师,那我在神学教育、牧养及灵程学的启蒙老师绝对就是迪华牧师了!2004年,我刚中学毕业,报读了以赛亚培训学校,当时是他担任以赛亚培训学校教务主任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我教会——芙蓉恩庆堂的主理牧师。从那时起,他和师母常带着我及其他两位姐妹一同出外服侍,他带领培灵会或布道会,我们仨则负责献唱。是他,为我打开了全时间服侍的那扇门。犹记得在我领受来自上主的呼召时,迪华牧师竟然和我同感一灵,在同一个星期里,他询问我有否意愿成为教会的事工干事。之后,我踏入神学院装备,他让我有机会接触来自不同国家的灵修导师——黄月英牧师、William Hernandez博士、潘怡蓉博士等。在完成论文的那一年,他鼓励我继续深造,开启我从未想象过的未来。2021年,我担任他在马来西亚神学院的助教,与他携手教导灵程学的课程,那一年执教所带来的满足,让我发现自己许多的潜能。他每次都敦促我:“慧仪,不要停顿,你不知道上主会怎样使用你、扩张你的生命到什么地步。”更让我感动的是,每次谈话后,或他为我、或我为他、或我们彼此为彼此祝福祷告,他除了把我当成小辈,同时却也待我为他的同工、同事。 迪华牧师是一位真性情的人,准确地说,他有“被人讨厌的勇气”,因此他也很常让人误解。比如,有时他看见一些情况,但其他人却还未看见,他并不会就此袖手旁观,而是耐心地陪伴、指引,直到对方也看见为止;然而,有时因着时间紧迫,他也会即刻行动,即便这样做会让人感觉强硬。其实在他那“被人讨厌的勇气”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他满满的用心良苦。他若心中领受了从上主而来的记号,便会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在去澳洲进修的决定是如此,当选会督亦是如此。因此,不管什么事,对迪华牧师而言,最首要的就是寻求上主的心意,领受从神而来的平安与确据,如此一来,在服侍的过程中,再大的风浪,我们也不需害怕,更不用退缩,因为上主同在!从他身上,我深刻体会到“搅动那处于安逸的人,安慰那处于不安的人”(disturb the comfortable, comfort the disturbed)这句话,这几乎是他牧养的两大原则。当他看见过于安逸的信徒,他会挑战对方为主更多摆上;当他看见在困苦中的信徒,他则会给予安慰、扶持。 如今,迪华牧师已卸下了世上的疲劳,回到上主那里,享受永远的福乐。他所留给我们的榜样与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想必能够孕育更多的生命,为主摆上。看看他一生如何竭力为主奔跑,让我们也问问自己,我们要如何为主而活呢?...

Principal’s Message: FROM KNOWLEDGE TO WISDOM

Principal’s Message FROM KNOWLEDGE TO WISDOM The fear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knowledge, but fools despise wisdom and instruction. (Prov. 1:7) The fear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and the knowledge of the holy is understanding. (Prov. 9:10) The human mind has long upheld knowledge as the vehicle for...

苦难无阻神学教育

苦难无阻神学教育 王春娇(道学学士第三年生) 2020年是我人生的分水岭,这一年我报读了神学院。一开始仅想更有系统的接受装备和更认识神,又想到读神学可以为以后退休后有更多自由时间参与服事做些预备,便决定开始四年全时间在神学院生活。 神学院的氛围不同于职场的尔虞我诈,这里大家都追求属灵成长,每个人的操练或学习都与神有关。神学院的生活模式让我亲身经历“昼夜思想神的话”:白天上课、每星期三次的崇拜、清晨祷告会、做功课时间、与同学们闲聊……等等,生活的每分每秒都沉浸在神的话语中,并在群体中享受美好的属灵氛围。在这里,老师们的生命也成为我们的榜样,引导我们如何学效基督。我有机会上不同礼仪和崇拜的课,让我认识到去教会并非仅是宗教仪式,而是从崇拜中的每个小细节引人更深亲近主。另外,灵程学让我有极大得着,从中我学习静默、独处,这帮助我聆听圣灵的声音,在灵命旅程中与神的关系不断更新。由于上灵程学时正处于行动管制令期间,我还在家学习走“明阵”呢! 进入神学院的首两年也是我人生中最崎岖、煎熬的时期。第一年的神学只读了两个多月就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而被迫居家学习。同一年的8月份,我母亲病逝。第二年年初,我因着持续性背痛而需要求医,但当时医院处于Delta病毒高峰期,行管令限制只能10公里之内的行动,然而后来背痛严重到需要吃止痛药,不得已之下在7月23日到医院做身体检查。检查报告显示我罹患了肺癌第四期,癌细胞已扩散到脑部和骨头!我很快地被安排做10次密集电疗,然而8月12日在做最后一次电疗的当天,一直陪伴和支持我的先生却确诊新冠肺炎Delta病毒而入院,诊断出肺炎第三期。9月19日,我最爱的父亲也同样确诊,并在短期内病逝。当时国家封锁,将丧礼出席人数减至最低,我的身体状况也不允许我出席父亲的葬礼。接二连三的噩耗终于让我崩溃…… 我把自己的情况告知神学院和众教会的弟兄姐妹,非常感恩神学院和众教会立刻在各方面给予支持:有人介绍我相关的专科、同学为我举行泰泽式祷告会、校方为我调整课程学分、更有好一些来自不同堂会的弟兄姐妹组成群组,关怀我、扶持我、为我祷告。群体的力量和祷告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我感受到自己在这个属灵大家庭里被上帝无形的手托着、扶持着。那一刻,我感受到自己并非孤单与癌症作战。神的爱透过这个群体明明地彰显在我面前!他们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分享,也让我看见我只是主的器皿。这群体透过爱来建立我,也因着我坦露自己的软弱而激发群体为我合一地祷告,我们彼此建立,正如肢体相互连接。 这三年的神学之旅让我看见:读神学,并不一定要有特殊呼召,也并不一定是要成为牧者,乃是在接受神学装备后我们能够认识神、个人生命得成长、如何面对苦难、感受基督群体生活的美好。在欧美国家,有許多退休人士都去读神学,我的生命也正经历儿女外出后的空巢期,特别感恩神让我在这段时期进入神学院,让我看见生命经历和神学知识是相互呼应的。我也在此鼓励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来读神学吧!让自己在灵性上受装备,不再单单只依赖教会牧者的牧养,亲身来经历神吧!...

Growing as Christ’s Servant

Growing as Christ’s Servant The Rt Rev Steven Lawrence | STM Council President “If you love those who love you, what credit is that to you? For even sinners love those who love them.” (Luke 6: 32) The only way to grow as a servant of Christ is to...

New Norm – Being Christ’s Disciples Today

New Norm – Being Christ’s Disciples Today Rev Dr Joseph Komar | STM Faculty Jesus Christ was a controversial person. He was most hated by the spiritual magisterium of his day, especially by the Pharisees and the Scribes, because Jesus was disobedient in following their spiritual norms.  Some 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