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Public Theology

培养“跨族群友谊”的公共生活

张俊明牧师(博士)(学生事务主任) 引言 马国的族群问题虽未到彼此仇视,但却是处在彼此分离的关系中。我们要问:族群分离是如何形成?基督徒可如何回应? 一、把脉:马国族群关系的历史起因 这可追朔到英国殖民政府在马来半岛采取“分而治之”的统治。为了开垦的需要,英人引入大量劳工(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并以族群决定所从事的领域。如:印度人以割胶为主、华人负责采矿、马来人则负责捕鱼和种稻。这种政策将各族群被置于一种彼此疏远和隔绝的状态。独立期间,政党也以族群划分,以种族利益为诉求。再来,1970年后一系列的新经济政策(NEP),使得非马来人因被忽视而对马来人感到不满;更糟的是国家干训局 (Biro Tata Negara) 长期向马来大学生和公务员传播仇视他族的思想,使得体制内的马来人被种族主义所渗透。 二、抓药:应对族群分离之道 我们要如何回应这社会议题?或许这需要谈论基督徒的“公共生活”,并以建立跨族群的友谊作为的社会参与。 (一)建立跨族群友谊 友谊是一种特别的情感,可在非血缘性和非本能中生出一份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的兄弟情!友谊不但能减缓张力与冲突,也是化解争端的良药。如何建立友谊?友谊总是在社群生活中感情被建立起来。在社群中的好行为(倾听、关爱、拜访或服务)能够赢得友谊。没有与其它种族的族群生活就不会有跨族群的友谊。 (二)投入让陌生人成为朋友的“公共生活” 参与公共并不一定是投入政党的活动。参与跨社群的生活即是一种公共生活。容纳他者在场的生活即是公共生活。若说私人生活是指向亲密和隐私的生活,而公共生活就是让陌生人加入的生活。对基督徒而言,公共生活的要旨是以“款待”(Hospitality)、欢迎他者的生活。圣经中“款待”的意涵是对陌生人的爱(love  for strangers)。神呼召祂的子民要款待陌生人——包括孤儿、寄居者、穷人、寡妇等(申 10:18-19)。 总结: 公共生活可被视为一种灵性操练。正如巴默尔(Parker J. Palmer)所言:公共生活是灵性经验的舞台:上帝在这环境中向我们说话,形塑我们的心灵,这是在私人领域中无法经验的。缺乏公共经验,意味我们无法在生活中经历上帝话语的完满丰盛。[1]   马国教会应恢复“款待”美好的职事——培养“跨族群友谊”的公共生活,以此作为基督徒回应族群分离的信仰(公共)见证。   [1] 巴默尔(Parker J. Palmer):《公共与教会》(中译;台北:校园),页56。...

教会与赈灾

十九世纪,福音入华,虽西教士前仆后继,奋身力传,奈何鉴于文化上以及政治上的张力,中国百姓对基督信仰甚为抗拒。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普遍认为宣教士乃乘着西洋列国炮艇进入神州,与霸占豪夺中国土地的殖民者一丘之貉,故此很难说服人们接受福音。后期宣教士洞悉民情,了解中国土地上的需要,开始着手推动医疗、教育以及赈灾宣教,福音果效才逐渐得见。 1876至 1879年间,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份发生了极其严重的旱灾,农作物失收,人民无粮食。当时清朝政府相当腐败,对于民间缺乏关切,送去的救济物也寥寥无几,甚至在发放过程还要被贪官污吏刮收自肥一番,导致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当时饿死的中国百姓高达一千万,甚是惊人。 为此,西方宣教士纷纷发动赈灾行动,各差会万众一心,结合国际救援,把物资、捐款送到中国。宣教士把庞大的人力资源组织起来,成为运送、捐献、救援网络。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国际赈灾计划。著名的宣教士李提摩太当时就亲身前往重灾区,有传说他初到当地,由于不悉灾情之严重,携带的物资银两不足,导致没得到帮助的灾民对他拳打脚踢。然而,他过后再返回,及时带入更多救济物品,百姓见他身受伤害,却毫不念恶,依然前来帮助他们,深深感动。就是这样,许多起先抗拒“洋教”的中国人最终也软化,开始接受福音。 李提摩太对中国的影响起始于赈灾,后期因着希望能更有效地赈灾,他训练政府官员、培育有潜能成为政府官员的贵族子弟,借着教育,改善中国的社会民风,塑造公民社会意识,加强通讯联系及管理系统等,以防再度发生灾难,可以有更完善的制度去应变,对后来中国迈向现代化,影响无远弗届。 赈灾不仅是极难救济,更要预防,既要治标,且要治本。赈灾需要有应急团队和机制,赈灾也需要趁问题未恶化先下手处理。赈灾除了需要提高人民的危机意识,也要培育人民的公德心肠,方能发挥人人相助的精神。教会参与赈灾,乃从罗马帝国时期就早有记录,发生瘟疫时,基督徒愿意冒着生命的危险进入到重灾区照顾病患,罗马帝国官员及人民因此对教会深深敬佩。 在历史中,教会与赈灾工作素来密切,但马来西亚华人教会对于这方面的关注和参与,仍然有待改善和进步。大马虽是避开了地震、火山、台风的险区,但每年季候风总带来水患不断。一旦发生,财物人命双损,灾黎疾苦。教会既处在这样的国情当中,自当义不容辞,不好置身度外。 今年五月15-19日,马来西亚神学院与卫理公会救援赈灾事工(MCRD)配搭一起协办“赈灾与社会关怀”训练课程,望能培育教会掌握赈灾知识,设立应变的团队与机制,好在灾难来临之际,能为当地居民出一份力。盼教会看重此需要,鼓励领袖与弟兄姐妹踊跃参加训练课程。 /邱君尔 | 中文神学教育延伸课程主任  ...

福音与文化

华人教会的二元论思维,常认为文化都是属世的产物,与信仰是处于敌对的位置。世上文化当然不尽然都是好的,但也并非全然败坏。教会需要对文化与福音有正确的理解,才能有效的把福音传扬出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系列关于精神与物质智能以及社会或社会团体的情绪特征,包含了人类生活形态与共同生活的方式、价值系统、传统和信仰。因此,广义来说,『文化』即是世界人类社会群体生活各种活动,包括政治、民族、经济、教育、家庭……等行为所呈现出之生活习惯、意识形态、价值主义的综合名称。 改革宗神学认为,上帝的启示有两大层面,普遍启示以及特殊启示。世界与历史是上帝的普遍启示,文字的道以及道成肉身的基督是上帝的特殊启示。纵然人类犯罪堕落,世界文化中含有罪恶的意识形态,但也仍有深受上帝普遍恩典影响的部分。有意思的是,上帝的特殊启示,不管是文字的道,抑或肉身的道,都是透过上帝所创造的普遍启示来表达。道成肉身显示了两件事: 第一、当上帝要让人认识祂,是透过世界的文化来表达。当上帝来到人间,祂成为一个活在文化处境当中的人。耶稣基督在世,祂是一个被殖民、拥有种族、性别、阶级等身份的人。祂需要面对他所身处之社会有关这一切的文化政治张力。祂透过这个过程,表达了上帝的本性和作为,以及祂的救赎计划。 第二、上帝来到世上,肯定了祂所创造的世界之价值。如果世间一切皆是彻底邪恶污秽,那么上帝的道也无法借着受玷污了的管道来去呈现圣洁启示。道成为肉身临在的一切:言语、行为、文化…等,都是上帝用来彰显祂自己的管道。因着基督的降临,每一件祂所参与的普遍启示事物,也进阶呈现了特殊启示。基督使用尘世种种因由,不拘是顺服或敌对祂的人和事,让人更加认识上帝以及天国的价值。连上帝要启示祂自己,都免不了要透过进入世界。道既在肉身中显现,基督的福音也就要透过文化表达。 福音进入世间,从西方两千年大公传统,到亚洲、南美洲、非洲,不管哪一方、哪一族人民在领受福音和表达福音的过程,都是在自身处境与文化脉络中思考来回应上帝。如今教会要传递福音给世界,必须认清一个事实:福音不能脱离世界、文化以及人们的需要来言说它是什么,一旦脱离了处境关怀和人性种种的需要,福音就显得离地和毫无生命力。 处境文化不是铁板一块,透过掌握知识概念就可以完全理解。它需要透过聆听、相处等经验来认识。教会在言说福音之前,需要不断聆听群体的需要,找到每个群体的文化叙事(cultural narrative)、处境挣扎以及终极关怀,才能以福音回应。因此,唯有走入文化中的福音,方能避免沦为千篇一律的方程术语,亦才是真正道成肉身的福音。 /邱君尔 | 中文神学教育延伸部主任...

新常态:今日作主门徒

对我而言,所谓“门徒”是再现基督思维与生命的人;而在“今日作主门徒”,即是要求在不同时空中再现基督的生命。因此,我们要问:在疫情之后的马来西亚处境,如何作主门徒? 疫情之后的作主门徒 “疫情之后” 意味着从一个依赖实体活动,或以经验维系信仰生活的时代;转向虚拟的模式。 “虚拟” 并不意味虚假,而是一种更内在的信仰需求。这可从凡以活动为导向的教会在疫情后难以恢复过去的辉煌得到说明。反之,那些以关系或情谊为导向的教会,反而没什么影响。疫情后作主门徒的要点是:回归原点,加强关系性的联结。这关系性的联结可分为垂直和水平关系。前者是以 “位格基督” 的联合,后者是以 “基督身体” (教会/弟兄姐妹)的联结。 在此要问:疫情后的线上时代,有对与基督和弟兄姐妹的联结,造成更多的困境吗?其实并没有,只是愿不愿意下苦工,关注生命的联结。一个关注基督生命再现的人,必然需要与生命联结,同时与基督和弟兄姐妹的联结,于此涌现生命的见证。 马来西亚处境的作主门徒 “马来西亚处境” 指向多元的社会,且基督徒被看为具威胁的国度。[1]在这具张力,且被刻意误读的处境中,如何以智慧再现基督的爱成了挑战。就神学而言,基督与世界文化本就充满张力,就算耶稣基督作为犹太人降生在自身的犹太文化也发生张力,更何况在异文化中。但张力并不是负面的,它是激发门徒的生命力。因为 “张力是生命的记号,张力的结束就是死亡的记号。” [2]而且,一切由差异而生的冲突,是我们公善所依,是公民社会民主所不可或缺。[3] 我们不需恐惧张力,反而应学习处理张力,门徒就是在张力中体现合一的思维与生命。当门徒生命不再有张力,也意味着门徒的生命不再存在。 总结 作主门徒的目标是像基督一样。人总是在处境中彰显出基督,而处境的张力并不能看为是作门徒的拦阻,却要促成我成为当下的门徒。门徒总是现在进行式。特定处境的门徒见证,将成为历代门徒的选项,并展现门徒类型的多元性。 /文:张俊明牧师(博士)| 学生事务主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这可从第15届大选,国盟主席慕尤丁发表有关“希盟胜选将推动基督教化议程”得到说明。 [2] 帕尔默 (Parker J. Palmer):《民主,心碎的政治》(香港:基道,2014),页119。 [3] 帕尔默 :《民主,心碎的政治》,页60。...

职场神学是教会公共神学的开展与进路

邱君尔 | 中文神学教育延伸部助理主任 基于传统属灵观念,许多华人教会停留在二元论(属灵、属世的二分法)世界观,久久走不出这些包袱。但世界的挑战日益增加,信徒感受到社会上各种议题,如政治的混乱、种族的张力、经济的压力,伦理的抉择等,犹如广东话所说:“杀到埋身”。意思是,这些都是每一日身处其境,真真实实的挣扎。倘若信仰思考无法回应这些问题,则会显得空洞无力。借用香港语言,这是一种“离地”的信仰,远离普罗众生的真实状况,只有宗教金句口号,却不晓得百姓人间疾苦。既无用,更无聊。教会不谈公共神学,就会越发困难帮助信徒活出有影响力、可以转化世界的门徒生命。 因此,今天教会也开始探索,不仅是要关注教会内部的事,信仰也要关注回应公共世界的挑战。但不熟悉公共场域,贸然“进场”,会让教会茫然不知所措,不晓得从何下手。公共神学着重讨论信仰与处境关联性的问题,可是如果信徒需要关联的事物,距离他们本身太遥远,或者没有直接关系,那就很难建立具体的连接。公共神学常常面临实践场域的问题——“日常生活的公共场域”,往往会误以为指向社会政治性抗争性的事物。但有些时候,这些课题的确离开平民百姓一定的距离。比较困难直接参与。每个人都会面对政治变化和政策推行而受影响,但却非每一个人都有能力直接参与回应政治的议题。 哪里是与信徒生活最有关联的公共场域呢?信徒要在哪里思考与他们有关的公共议题呢?信徒要如何以信仰原则去回应面对他们自身的公共事物呢?如果信徒本身不是自己进行反思,自己回应神的旨意和呼召,公共神学也只不过是另一套他人给予的填鸭式教导。对信徒来说只是领受一套外来的思想,或者被带进一个领域,不是他自己身处其中,还是缺乏关联性。 信徒最直接的公共场域,就是职场。那里涉及了完成上帝国度以及权力、道德等伦理课题的探索。权力斗争以及伦理抉择的张力,往往在职场就能实际体验。职场更有着各种资源,可以转化世界。转化职场,就是直接影响世界。职场神学是公共神学的踏脚石,帮助教会迈向公共。职场就是公共场域,职场神学是公共神学的开展之一,帮助弟兄姐妹在日常职场生活当中“做神学”——建立信仰认知、塑造灵性、实践召命,信徒就走出了传统教会的四面墙,进入一个更大更宽广的领域,开始处境神学以及公共神学的探索。 保罗·斯蒂文斯(Paul Stevens)的全民神学和职场神学,以“信徒皆祭司“的思考作为基础,强调人人进行神学反思、人人进行属灵操练、人人落实使命呼召,帮助建立信徒进行自身处境信仰反思,因而产生每个基督徒在生活此时当下的信仰实践。因此要建构公共神学,职场神学是其中一个关键的枢纽平台。要建构职场神学,教会就必须先建构接连生活处境挑战的门训系统。这样逐渐发展,就能帮助教会一步一步让信仰关注回应更宽更广的世界。...

培养“跨族群友谊”的公共生活

张俊明牧师(博士)(学生事务主任) 引言 马国的族群问题虽未到彼此仇视,但却是处在彼此分离的关系中。我们要问:族群分离是如何形成?基督徒可如何回应? 一、把脉:马国族群关系的历史起因 这可追朔到英国殖民政府在马来半岛采取“分而治之”的统治。为了开垦的需要,英人引入大量劳工(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并以族群决定所从事的领域。如:印度人以割胶为主、华人负责采矿、马来人则负责捕鱼和种稻。这种政策将各族群被置于一种彼此疏远和隔绝的状态。独立期间,政党也以族群划分,以种族利益为诉求。再来,1970年后一系列的新经济政策(NEP),使得非马来人因被忽视而对马来人感到不满;更糟的是国家干训局 (Biro Tata Negara) 长期向马来大学生和公务员传播仇视他族的思想,使得体制内的马来人被种族主义所渗透。 二、抓药:应对族群分离之道 我们要如何回应这社会议题?或许这需要谈论基督徒的“公共生活”,并以建立跨族群的友谊作为的社会参与。 (一)建立跨族群友谊 友谊是一种特别的情感,可在非血缘性和非本能中生出一份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的兄弟情!友谊不但能减缓张力与冲突,也是化解争端的良药。如何建立友谊?友谊总是在社群生活中感情被建立起来。在社群中的好行为(倾听、关爱、拜访或服务)能够赢得友谊。没有与其它种族的族群生活就不会有跨族群的友谊。 (二)投入让陌生人成为朋友的“公共生活” 参与公共并不一定是投入政党的活动。参与跨社群的生活即是一种公共生活。容纳他者在场的生活即是公共生活。若说私人生活是指向亲密和隐私的生活,而公共生活就是让陌生人加入的生活。对基督徒而言,公共生活的要旨是以“款待”(Hospitality)、欢迎他者的生活。圣经中“款待”的意涵是对陌生人的爱(love for strangers)。神呼召祂的子民要款待陌生人——包括孤儿、寄居者、穷人、寡妇等(申 10:18-19)。 总结: 公共生活可被视为一种灵性操练。正如巴默尔(Parker J. Palmer)所言:公共生活是灵性经验的舞台:上帝在这环境中向我们说话,形塑我们的心灵,这是在私人领域中无法经验的。缺乏公共经验,意味我们无法在生活中经历上帝话语的完满丰盛。 马国教会应恢复“款待”美好的职事——培养“跨族群友谊”的公共生活,以此作为基督徒回应族群分离的信仰(公共)见证。  ...

教会推动职场信仰使命

教会推动职场信仰使命 邱君尔(中文神学教育延伸部助理主任) 保罗·斯蒂文斯(Paul Stevens)是加拿大维真神学院的退休教授,亦是当今世界“职场神学”的领军人物。他的职场神学有一个很重要的起点,就是恢复人人皆祭司的精神:全民做神学,又称为“全民神学”(Theology Of The Whole People Of God)。全民神学强调三个装备的面向: (一)装备上帝的子民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做神学,也就是体验信仰、反思信仰。领悟神学对灵魂的好处,了解信仰与生活处境密不可分,每一个在生活中的际遇,都能以信仰回应思索,进深认识圣经真理,建立属灵价值观。这也称为理性/头脑(Head)的操练。 (二)装备上帝的子民,认识日常生活的灵性塑造之重要性。透过在生活中每个此时当下的挣扎,与上帝一同去面对。靠着圣灵的带领,建立属乎基督生命的品德与伦理。每一个抉择,都是属灵操练。这也称为心灵/灵性(Heart)的操练。 (三)装备上帝的子民,意识工作也是一种事奉。事奉是一种召命,无圣俗之分,透过各种职场管道去实践服侍人、服侍神。成为分散的教会(Disapora Church)进到世界各个场域,按照上帝的心意去转化世界,实践天国。这也称为实践/行动(Hand)的操练。 职场,就是占据信徒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块,很自然就成为信徒反思神学、操练灵命、实践信仰最重要的场域之一。人人皆祭司的“全民神学”——人人能够思考神学、人人能够操练灵命、人人能够实践信仰,是保罗·斯蒂文斯建构职场神学的起点。 斯蒂文斯认为,职场神学、职场事工常常卡在“教会不支持”、“教牧不理解”、“与教会事工没有关系”等张力中。或许,调整两造之间的其中一个出路是:教会需要带领信徒习惯进行这三重的装备和操练。基本上这就是所有门训都在做的内容,不同的是,反思、操练和实践的场域,需要从教会传统教义、教会事工,扩展至职场生活的种种挑战。在教会内部做门训,奠定基础,然后把门训的内容扩张到职场场域当中,更加扣紧生活。这样就不会形成突然有太大的跳跃,不是场域转移,而是扩张。这样的渐进式进路,对教会也比较容易接受。 至于教牧本身如何能够推动这样的门训,斯蒂文斯给了一些很实际的建议: ❶教会过往的教导鲜少提到职场,因此需要加强更多的真实职场例子,这样信徒才晓得如何把职场经验与信仰关联起来。 ❷教牧本身需要有更多的职场体验(双职牧者,或者牧者刻意安排到职场观察和实习)。倘若许可,牧者可定期到信徒的企业参与观摩体验,甚至身兼教会之外的职业,以便实际了解当下职场的各种挣扎。 ❸神学院应该至少要有一个与职场相关的科目,是装备未来牧者了解该领域的实际操作。除了讨论职场神学的理念之外,也邀请各行业专人来交流职场的实际挑战,好让牧者的牧养不离地,能具体回应需要。 保罗·斯蒂文斯认为,当教牧对职场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教会积极推动信徒进行接连生活处境的神学反思、属灵操练以及召命施行,信徒具备全民神学的装备,才能够实践职场世界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