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YOU JOURNEY WITH HIM?

Dr. Chong Siaw Fung If they had been thinking of the country they had left, they would have had opportunity to return. Instead, they were longing for a better country—a heavenly one. Therefore, God is not ashamed to be called their God, for he has prepared a city for...

死而复生

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罗 6:4) 我们通常欢喜庆祝复活节,这是恰当的,因为这一天我们庆祝基督战胜死亡为我们带来永生的盼望。然而,我们必须记得,复活节之前有受难日,是我们纪念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和受死的日子。随同胜利是需付出巨大的代价,就是神的爱子为我们牺牲了自己。借着祂的死,基督把我们从罪恶中救赎出来。借着祂的复活,基督赐与我们永生的盼望。借着对基督的信心,我们得着神的恩典和怜悯并与神和好、领受救赎和永恒的救恩。在灵性上我们是死在罪中,但基督借着祂的死和复活带给我们重生。 然而保罗看到的不止于此。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反思了基督的死与复活对基督徒新生命的重大意义。罗马书 6:4 反映我们如何借着对基督的信心出死入生。保罗把我们将生命交托给基督(洗礼)的那一刻描述为与基督一同埋葬。当我们把生命献给祂时,我们过去的罪恶就死了。事实上,我们的罪和罪性随着基督的死已经被埋葬了。我们在基督里所活的新生命,该是复活的基督所赐给我们的新生命。 基督死了,基督也复活了。借着对基督的信心,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向我们的罪恶和罪性死去,而过着基督在灵性上为我们带来复活的新生命。“向罪死,在基督里活”——就让这成为我们个人体会复活节的格言吧! /院长:张晓枫博士...

MATI UNTUK HIDUP

Melalui baptisan itu, kita dikuburkan dengan Dia dan ikut mati bersama-Nya. Demikian juga, sebagaimana Kristus dibangkitkan daripada kematian melalui Kemuliaan Allah Bapa, kita juga dapat menikmati kehidupan yang baru. (Roma 6:4) Hari Paskah Kebangkitan sering dirayakan dengan penuh kegembiraan. Ini memang wajar kerana ia adalah hari yang penuh bermakna....

GROWING AS CHRIST’S SERVANTS

In his letter to the Philippians (chapter 2:1-11), the apostle Paul pleads with the Christians in Philippi to live in peace with one another and to set aside their personal ambitions to put themselves forward. He tells them to grow as servants of Christ imitating Christ’s servanthood. In this...

教会与赈灾

十九世纪,福音入华,虽西教士前仆后继,奋身力传,奈何鉴于文化上以及政治上的张力,中国百姓对基督信仰甚为抗拒。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普遍认为宣教士乃乘着西洋列国炮艇进入神州,与霸占豪夺中国土地的殖民者一丘之貉,故此很难说服人们接受福音。后期宣教士洞悉民情,了解中国土地上的需要,开始着手推动医疗、教育以及赈灾宣教,福音果效才逐渐得见。 1876至 1879年间,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份发生了极其严重的旱灾,农作物失收,人民无粮食。当时清朝政府相当腐败,对于民间缺乏关切,送去的救济物也寥寥无几,甚至在发放过程还要被贪官污吏刮收自肥一番,导致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当时饿死的中国百姓高达一千万,甚是惊人。 为此,西方宣教士纷纷发动赈灾行动,各差会万众一心,结合国际救援,把物资、捐款送到中国。宣教士把庞大的人力资源组织起来,成为运送、捐献、救援网络。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国际赈灾计划。著名的宣教士李提摩太当时就亲身前往重灾区,有传说他初到当地,由于不悉灾情之严重,携带的物资银两不足,导致没得到帮助的灾民对他拳打脚踢。然而,他过后再返回,及时带入更多救济物品,百姓见他身受伤害,却毫不念恶,依然前来帮助他们,深深感动。就是这样,许多起先抗拒“洋教”的中国人最终也软化,开始接受福音。 李提摩太对中国的影响起始于赈灾,后期因着希望能更有效地赈灾,他训练政府官员、培育有潜能成为政府官员的贵族子弟,借着教育,改善中国的社会民风,塑造公民社会意识,加强通讯联系及管理系统等,以防再度发生灾难,可以有更完善的制度去应变,对后来中国迈向现代化,影响无远弗届。 赈灾不仅是极难救济,更要预防,既要治标,且要治本。赈灾需要有应急团队和机制,赈灾也需要趁问题未恶化先下手处理。赈灾除了需要提高人民的危机意识,也要培育人民的公德心肠,方能发挥人人相助的精神。教会参与赈灾,乃从罗马帝国时期就早有记录,发生瘟疫时,基督徒愿意冒着生命的危险进入到重灾区照顾病患,罗马帝国官员及人民因此对教会深深敬佩。 在历史中,教会与赈灾工作素来密切,但马来西亚华人教会对于这方面的关注和参与,仍然有待改善和进步。大马虽是避开了地震、火山、台风的险区,但每年季候风总带来水患不断。一旦发生,财物人命双损,灾黎疾苦。教会既处在这样的国情当中,自当义不容辞,不好置身度外。 今年五月15-19日,马来西亚神学院与卫理公会救援赈灾事工(MCRD)配搭一起协办“赈灾与社会关怀”训练课程,望能培育教会掌握赈灾知识,设立应变的团队与机制,好在灾难来临之际,能为当地居民出一份力。盼教会看重此需要,鼓励领袖与弟兄姐妹踊跃参加训练课程。 /邱君尔 | 中文神学教育延伸课程主任  ...

When We Walk With The Lord: My Personal Journey

“Way Maker, Miracle Worker, Promise Keeper, Light in the darkness. My God, that is who You are.” (Way Maker, by Osinachi “Sinach” Kalu Okoro Egbu, 2016)  I first came to know about Jesus Christ through a deacon of the True Jesus Church in Kampar, where I grew up under...

Die To Be Alive

We were therefore buried with him through baptism into death in order that, just as Christ was raised from the dead through the glory of the Father, we too may live a new life. (Rom. 6:4) Easter  is often celebrated with great joy, and that is proper since it is the...

福音与文化

华人教会的二元论思维,常认为文化都是属世的产物,与信仰是处于敌对的位置。世上文化当然不尽然都是好的,但也并非全然败坏。教会需要对文化与福音有正确的理解,才能有效的把福音传扬出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系列关于精神与物质智能以及社会或社会团体的情绪特征,包含了人类生活形态与共同生活的方式、价值系统、传统和信仰。因此,广义来说,『文化』即是世界人类社会群体生活各种活动,包括政治、民族、经济、教育、家庭……等行为所呈现出之生活习惯、意识形态、价值主义的综合名称。 改革宗神学认为,上帝的启示有两大层面,普遍启示以及特殊启示。世界与历史是上帝的普遍启示,文字的道以及道成肉身的基督是上帝的特殊启示。纵然人类犯罪堕落,世界文化中含有罪恶的意识形态,但也仍有深受上帝普遍恩典影响的部分。有意思的是,上帝的特殊启示,不管是文字的道,抑或肉身的道,都是透过上帝所创造的普遍启示来表达。道成肉身显示了两件事: 第一、当上帝要让人认识祂,是透过世界的文化来表达。当上帝来到人间,祂成为一个活在文化处境当中的人。耶稣基督在世,祂是一个被殖民、拥有种族、性别、阶级等身份的人。祂需要面对他所身处之社会有关这一切的文化政治张力。祂透过这个过程,表达了上帝的本性和作为,以及祂的救赎计划。 第二、上帝来到世上,肯定了祂所创造的世界之价值。如果世间一切皆是彻底邪恶污秽,那么上帝的道也无法借着受玷污了的管道来去呈现圣洁启示。道成为肉身临在的一切:言语、行为、文化…等,都是上帝用来彰显祂自己的管道。因着基督的降临,每一件祂所参与的普遍启示事物,也进阶呈现了特殊启示。基督使用尘世种种因由,不拘是顺服或敌对祂的人和事,让人更加认识上帝以及天国的价值。连上帝要启示祂自己,都免不了要透过进入世界。道既在肉身中显现,基督的福音也就要透过文化表达。 福音进入世间,从西方两千年大公传统,到亚洲、南美洲、非洲,不管哪一方、哪一族人民在领受福音和表达福音的过程,都是在自身处境与文化脉络中思考来回应上帝。如今教会要传递福音给世界,必须认清一个事实:福音不能脱离世界、文化以及人们的需要来言说它是什么,一旦脱离了处境关怀和人性种种的需要,福音就显得离地和毫无生命力。 处境文化不是铁板一块,透过掌握知识概念就可以完全理解。它需要透过聆听、相处等经验来认识。教会在言说福音之前,需要不断聆听群体的需要,找到每个群体的文化叙事(cultural narrative)、处境挣扎以及终极关怀,才能以福音回应。因此,唯有走入文化中的福音,方能避免沦为千篇一律的方程术语,亦才是真正道成肉身的福音。 /邱君尔 | 中文神学教育延伸部主任...

新常态:今日作主门徒

对我而言,所谓“门徒”是再现基督思维与生命的人;而在“今日作主门徒”,即是要求在不同时空中再现基督的生命。因此,我们要问:在疫情之后的马来西亚处境,如何作主门徒? 疫情之后的作主门徒 “疫情之后” 意味着从一个依赖实体活动,或以经验维系信仰生活的时代;转向虚拟的模式。 “虚拟” 并不意味虚假,而是一种更内在的信仰需求。这可从凡以活动为导向的教会在疫情后难以恢复过去的辉煌得到说明。反之,那些以关系或情谊为导向的教会,反而没什么影响。疫情后作主门徒的要点是:回归原点,加强关系性的联结。这关系性的联结可分为垂直和水平关系。前者是以 “位格基督” 的联合,后者是以 “基督身体” (教会/弟兄姐妹)的联结。 在此要问:疫情后的线上时代,有对与基督和弟兄姐妹的联结,造成更多的困境吗?其实并没有,只是愿不愿意下苦工,关注生命的联结。一个关注基督生命再现的人,必然需要与生命联结,同时与基督和弟兄姐妹的联结,于此涌现生命的见证。 马来西亚处境的作主门徒 “马来西亚处境” 指向多元的社会,且基督徒被看为具威胁的国度。[1]在这具张力,且被刻意误读的处境中,如何以智慧再现基督的爱成了挑战。就神学而言,基督与世界文化本就充满张力,就算耶稣基督作为犹太人降生在自身的犹太文化也发生张力,更何况在异文化中。但张力并不是负面的,它是激发门徒的生命力。因为 “张力是生命的记号,张力的结束就是死亡的记号。” [2]而且,一切由差异而生的冲突,是我们公善所依,是公民社会民主所不可或缺。[3] 我们不需恐惧张力,反而应学习处理张力,门徒就是在张力中体现合一的思维与生命。当门徒生命不再有张力,也意味着门徒的生命不再存在。 总结 作主门徒的目标是像基督一样。人总是在处境中彰显出基督,而处境的张力并不能看为是作门徒的拦阻,却要促成我成为当下的门徒。门徒总是现在进行式。特定处境的门徒见证,将成为历代门徒的选项,并展现门徒类型的多元性。 /文:张俊明牧师(博士)| 学生事务主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这可从第15届大选,国盟主席慕尤丁发表有关“希盟胜选将推动基督教化议程”得到说明。 [2] 帕尔默 (Parker J. Palmer):《民主,心碎的政治》(香港:基道,2014),页119。 [3] 帕尔默 :《民主,心碎的政治》,页60。...